嫉恶如仇的成语故事

拼音jí è rú chóu
基本解释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。
出处清 梁绍壬《两般秋雨庵随笔 蔡木龛》:“嫉恶如仇,有所白眼者,出一语必刺入骨。”
嫉恶如仇的典故
西晋时期,朝中大臣大多数都出身于皇亲国戚和名门望族。他们依仗贵族身份享有许多特权,骄奢淫逸,越来越腐败。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,后宫竟有近万名宫女供他享用。当时,有一个叫傅咸的人,任武帝的尚书左丞、冀州刺史,后来又做司徒左长史等。武帝驾崩后,惠帝即位,傅咸任御史中丞、司隶校尉。他为人正派,敢于直言。有一次,各地发生饥荒,许多百姓流离失所,背井离乡,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。傅咸了解到这些情况后,立刻向惠帝陈奏百姓没有饭吃,惠帝却不解地问:“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?”傅咸闻听,啼笑皆非,便细细地将百姓之事讲给惠帝听。惠帝听后问道:“依卿之见,该如何是好?”傅咸直言不讳地说:“朝中一些大臣挥霍无度,他们一天的饭费竟达万钱,而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他们如此奢侈腐化,朝廷应严加处罚,屡教不改者可按国法处治。”惠帝听了,觉得很有道理,便说道:“言之有理。爱卿如发现何人挥霍无度,视国法于不顾,都可按条例惩处。”于是,傅咸便举出数人上报朝廷。这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贵族们觉得傅咸不能把他们如何,心里满不在乎。傅咸面对这些顽固不化的皇亲国戚们,并没有气馁。他多次上书惠帝,尖锐地指出:“奢侈之费,甚于天灾。”由于他的劝谏,惠帝终于下定决心罢免了一些官员。从此朝中大臣因心中惧怕,均有所收敛。于是,人们都说傅咸为官严正、疾恶如仇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嫉恶如仇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| 成语 | 历史出处 |
|---|---|
| 豆萁燃豆 | 三国 魏 曹植《七步诗》:“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” |
| 百川归海 | 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氾论训》:“百川异源,而皆归于海;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。” |
| 穷途潦倒 | 傅抱石《<郑板桥集>前言》:“他的一生,尽管够得上是盘根错节,穷途潦倒的一生。” |
| 七搭八扯 | |
| 逸游自恣 |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梁冀传》:“少为贵戚,逸游自恣。” |
| 生龙活虎 | 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95卷:“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,更把捉不得。” |
| 和风细雨 | 南朝 陈 张正见《陪衡阳游耆阇诗》:“清风吹麦垄,细雨濯梅林。” |
| 动荡不定 | 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77章:“粤系军队又侵入湘南,两湖局势也在动荡不定中。” |
| 争先恐后 | 明 屠勋《屠康僖公集 重建陡门桥记》:“匪公帑而乐施者争先恐后。” |
| 举贤任能 | 《礼记 大传》:“三曰举贤,四曰使能。” |